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千年古镇文化的延续和传承

千年古镇文化的延续和传承

关键词:赫山区泉交河镇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益阳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yyzx.ccoo.cn
  • 感谢 sundieg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627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 “千猪百羊万担米,扬帆汉口一早起。”这句顺口溜,描述了赫山区泉交河镇曾经的繁华。据史料记载,泉交河始建于唐,初为洞庭丰水期湖边柴米小集市,明朝中叶,称泉交市,清代发展为益阳县最大的鱼米集市,有“小扬州”之称。泉交河镇人文荟萃,文化积淀十分深厚。这里有竹泉山原始社会遗址,有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的故里,也是革命先烈香三娘的家乡。斗转星移、岁月沧桑,但文化的印记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
    奎星塔 文采在寂静中延续

    “两河交汇泉流远,一塔凌空笋出新。”这是晚清湖北巡抚、湘军领袖胡林翼之祖父胡显昭先生于奎星塔落成之时,镌刻塔身的题咏中的一句。
    泉交河镇文化站站长易莹,说起奎星塔的文化历史,如数家珍。奎星塔,矗立于泉水之滨,东倚安山,南临沩水,西连古镇,北毗新河,为清代黄秉煦、胡星发、徐其是、徐光荣诸贤所倡修,竣工于1828年。据传,此地钟灵毓秀,人文蔚起,故取“奎主文昌”之义而得名。
     奎星塔有7级,高22米,塔身呈八角形,由大小不等的青砖砌成,塔尖砌成葫芦状,直插云端。每级有檐,用青瓦覆盖。石缝中长有小树,虽系老干,且饱经风霜,四季青葱,常有燕雀之类盘桓栖息于其上。每当旭日东升,宝塔倒影河中,恍若游龙戏水,倍感惊奇。
    “以前塔内有旋梯,可供游人拾级而上。”四面风光,尽收眼底。俯瞰则古镇繁荣,人流如织;新河两岸,楼阁玲珑;彩虹飞架,车水马龙;双泉竞出,浮光耀金。远眺则平畴万顷,阡陌纵横;丘陵起伏,竹树葱茏;江水滔滔,直奔瀛海;山峦叠叠,耸逼苍穹,使人心旷神怡,流连忘返。“身在高处,激发了文人雅客创作的豪气。清代探花、胡林翼之父胡达源先生曾撰跋,云:‘今之君子,复于矶之对岸建塔一座,高出云霄,耸然卓立,泉流到此一束缚,可不谓雄且壮哉?’”
    易莹说,据记载,奎星塔建成后,经胡显昭先生题咏一首,当时的大学士曹振镛、侍郎李宗翰、巡抚陶澍、状元彭浚等随即作和章20首,石刻于塔内,流传至今。正是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,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。尤其是对泉交河本地文化的影响,“这些古体诗的写法,被泉河上下,十里八乡广为效之,大兴诗词之风。”
    和当年相比,如今的奎星塔,已重归寂静。塔内的旋梯早已拆除,后世游人已无法登顶,去体验当年文人墨客的豪情;石刻碑文也因没得到足够的保护,已被不谙世事的孩童部分损毁,让人惋惜。“那段特殊年代,民间诗歌的创作曾中断过,直到1984年,才重被唤醒。当时的退休老干部蒋茂华等人,为不让‘奎星塔’民间诗歌就此湮灭,自发创办了‘奎星诗社’。成立之初,就有47人踊跃参与。”
    近几年,赫山区和镇政府都注重奎星诗社的发展,确保每年一期的奎星诗刊如期出版,这给民间诗歌的创作注入了蓬勃生机。如今,奎星诗社会员达200余人,已成为湖南省诗词家协会团体会员,并列入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其名业已蜚声海内外。而奎星塔,也于2011年1月24日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   好文化 有年轻一代在传承

    如今的泉交河镇,群众平时的文化娱乐活动依旧多。“晚饭后,只要天气好,但凡镇上有较大的空地,一定会有一群人,随着音乐在翩翩起舞。”易莹作为镇文化站的站长,为镇上居民喜欢文娱活动感到高兴。“全镇有13个村,成立了自己的腰鼓队,有什么活动都会组织起来热闹一下。最值得一提的,就是镇上的民办公助群众文化活动中心。”
    这个民办的文化活动中心,位于镇上的香三社区,始建于2005年,创办者是镇上的年轻人胡佩祥。当时他见镇上居民喜爱文化活动,却没一个集中的场所。而当时乡镇综合文化站还没有在泉交河镇建立,他便有心为镇上做些公益。“创办时,由于资金不足,场所面积不大,却备受大家喜欢,因为从此镇上有了一个全天候能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。”易莹说,由于活动中心成立早,是全市首家民办公益性质,得到了省财政厅的关注和大力支持。2008年,省财政厅出资扩建,将其打造成全省首家民办公助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。扩建后面积为240平米,一楼是书店,二楼有多功能厅,可供室内跳舞用;中心藏书5000多册,阅览室报刊杂志10多种,信息资源室2台电脑可供上网检索。一切均免费向全镇居民开放,每年的藏书和杂志都固定增加。”
    民办文化活动中心办得好,公办文化站当然不能落后。2009年,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泉交河综合文化站落成。这是赫山区第一个高标准的乡镇文化基地,就连奎星诗社也整体搬到了这里。
    走在泉交河镇区街头,遥想胡林翼“宫保第”残存的断墙,听着市第十七中学校园里传来朗朗读书声,那是这个千年古镇文化传承最真的希望。

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